大將軍電子遊藝場-考生衝出考場開心到劈叉 作者:nb11 2020 年 7 月 11 日 一汪碧水“保衛記”天津防治水污染見聞 新華社天津6月1日電 題:一汪碧水“保衛記”天津防治水污染見聞 新華社記者邵香雲、黃江林 孟夏時節,天津獨流減河西青段水波蕩漾,水草豐茂。“以前,大將軍電子遊藝場這附近常有污水偷排偷放,河水黑臭,人人繞著走,現在已經大變樣了。”天津市生態環境局水環境管理處處長趙文喜說。 天津因河而立、因海而興。為了守護一汪清水,天津打響“碧水保衛戰”,控源、治污、擴容、嚴管……“一河一策”動真格,考生衝出考場開心到劈叉“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生動圖景正在逐步變成現實。 工作人員在天津港保稅區空港經濟區西四道濕地監測水質情況(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江林 攝 刀刃向內:斬斷源頭動真格 獨流減河是天津市南部的主要河道之一,流域內工農業生產較為集中。天津西青區王穩莊鎮曾是獨流減河流域有名的“釘子鎮”,制釘產業在國內市場佔有率一度達40%以上。 不少人做釘子發了財,但污染卻讓村民苦不堪言。“過去,村子經常有刺鼻氣味,河溝裡都是紅色、褐色的污水!”村民袁立娜回憶。 治理水污染必須遏制污染源。2017年,天津市開始整治“散亂污”企業。“王穩莊鎮這顆‘釘子’已經病入骨髓,必須堅決拔。”時任王穩莊鎮黨委書記張萬宇說。關停取締、搬遷改造、原地提升多管齊下,全鎮356家“散亂污”企業按期整頓完畢。 在整治工業污染的同時,西青區還下力氣整治農業面源污染,並實施了“退漁還濕”治理工程。“過去魚塘養殖方式粗放,‘大引大排’,養殖尾水也成為河流的污染源之一。‘退漁還濕’不是‘一退了之’,通過建設人工濕地、濕地公園,既有效淨化週邊水產養殖尾水,減少了入河污染物,還實現了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趙文喜說。 動真格也見了真效果。一組數據顯示,天津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從2014年的25%,提高到了2019年的50%;劣五類水質比例從2014年的65%,下降到2019年的5%。 “近年來,天津突出控源和擴容,‘散亂污’企業實現動態排查、動態清零,1.6萬畝水產養殖實現‘退漁還濕’,工農業生產廢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溫武瑞說。 這是天津獨流減河西青段(5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江林 攝 變廢為清:精準治污下功夫 天津港保稅區空港經濟區西四道濕地,水清草綠,不少市民在這裡駐足遊玩。 “濕地的水有一部分是由區內生產和生活的廢水轉化而來的。”天津港保稅區城市環境管理局水務科科長孫堂旭說。 園區內的愛三(天津)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的出口處,一排生產污水處理設備格外引人注目。“經過這個設備處理後的污水達標後可排入市政管網。”該公司人事部部長沈叡祺說。 沈叡祺坦言,過去,企業每年大約要產生350噸廢水,處理成本較高。近兩年,公司投入300多萬元,對廠區內的污水處理設備進行了改造。 “沒想到,設備運營後,污水處理費用下降了九成。”愛三(天津)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總經理中谷好巳說,污水“變廢為清”後,公司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 “污水處理達標後一部分排至環河和濕地作為補水,提升了河道水環境質量。”天津空港經濟區水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王靜超說。 不僅如此,“保稅區每年安排5000萬元生態環保專項資金,對區內的生態環保提升項目給予不同額度的獎勵,鼓勵企業達到最好排放水平。”孫堂旭說。 60個市級及以上工業集聚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完成109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近年來,天津大力推進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治理,實現每年約10億噸污水“由廢轉清”。 這是位于天津港保稅區空港經濟區的西四道濕地(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江林 攝 嚴管嚴控:巡查排名不留情 “今年一季度,我們區地表水環境質量考核在全市16個區排名第一。”取得這樣的成績,天津市津南區河湖長制事務中心主任徐德光覺得臉上很有光。 嚴管嚴控不留情面,從2018年開始,天津市制定相關政策,每月對各區地表水環境質量進行排名通報和獎優罰劣,實行“靠後區”補償“排前區”,倒逼各區各部門共同護水治水。 “每個月考一次,壓力無時不在。”徐德光說,每隔幾天就得到河道開展巡查,發現問題立即整改。 考核的依據是監測。在嚴管的背後,一套科學嚴密的水質監測系統在24小時不停歇地發揮作用。 在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大屏幕上,覆蓋全市的105座水質自動監測站的數據在實時顯示,而在監測大廳外,一批監測“尖兵”也活躍在天津各水域。 2019年初以來,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組織對全市152條重要河流和17座水庫沿線進行了全面“體檢”,為精準治污夯實了基礎。 “今年是‘碧水保衛戰’收官之年,但收官不意味著收兵,我們將繼續保衛好一汪碧水。”趙文喜說。 新華社貴陽6月1日電(記者羅羽)開著車,載著一個個蜂巢,32歲的韋國良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村寨。4月以來,屏東投注站他一直在忙著給農戶發放蜂巢。 “這個時段是一個放蜂巢的關鍵時段,必須及時教村民把蜂巢安置妥當,才能確保他們的收入穩定。”韋國良說,全縣12個鄉鎮、137個村的1000多戶貧困戶,他和團隊都要一一走到,為他們提供蜂苗。 韋國良(前一)和村民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八開鎮亞類村胡蜂養殖基地外搬運蜂巢(4月6日攝)。 新華社發 韋國良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八開鎮亞類村人。榕江是貴州9個未摘帽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有19個鄉鎮和1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約37.2萬。2014年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近12萬,近年來通過產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幫扶,目前未脫貧人口還有1.1萬多人。今年上半年,榕江要實現全縣貧困人口“清零”目標,各項扶貧工作必須穩步推進。 “我們把蜂巢發放給農戶,教他們把蜂巢安置在樹林裡,同時聽取他們之前在養蜂方面的反饋意見,比如蜂群的生長狀況、養蜂過程中碰到的問題,並及時幫他們解決,確保他們今年的養殖不受影響。”他說,自年初他的養蜂產業納入榕江縣林下經濟以來,力促貧困戶脫貧成為了他的重要使命。政府出資,武漢如高考遇暴雨聽力考試可暫停他為貧困戶培育、運送和發放蜂巢,並提供技術指導,回收他們的產品。 韋國良從2011年起養殖胡蜂一種本地常見的蜂種,個頭大、生長快、市場前景好。“我們本地人有抓蜂和吃蜂的傳統,小時候我就知道怎麼去找蜂、養蜂。”韋國良說,榕江是貴州有名的林業大縣之一,全縣森林覆蓋率74%以上,加上植被的多樣性,讓養蜂佔據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韋國良(前)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八開鎮亞類村胡蜂養殖基地查看胡蜂長勢(4月6日攝)。 新華社發 創業和發展脫貧產業都要因地制宜。韋國良說,他輾轉浙江、天津等地打工,當過保安、擺過地攤、做過產品推銷,但都沒有掙到錢。 “在城裡,我能想到和做到的,別人比我有更好的條件去做,也做得更好,所以我才下定決心回家養蜂。”他說,農村是一片廣闊天地,更是未來發展的新方向,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他得搶佔先機。 2010年,韋國良先後加盟了兩家公司做代理,通過一年的分析和篩選,他發現養殖胡蜂優勢明顯:種苗可以直接上山抓;胡蜂屬半冬眠昆蟲,冬季幾乎不吃不喝,春季培育好種苗後即可將它們放歸山林自給自足;5個月後蜂巢可以從可樂瓶大小長到直徑1至2米的簸箕大小,每個蜂巢可以賣幾千元至上萬元。 “開始我只培育了五六十個蜂巢,此後逐年增長,到現在有了自己的基地。在村裡建有500多平方米的大棚,便攜式迷你冷氣機培育初級蜂群6000多巢,生產蜂蛹60噸,沙加緬度國王產值數百萬元。”他說,蜂蛹可以食用,成蜂可以藥用,市場供不應求。 這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八開鎮亞類村的胡蜂養殖基地(4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 為了把蜂養好,把產業做大,帶動更多的村民脫貧致富,韋國良在養殖過程中除了找專業書籍學習,還多次到雲南向有經驗的養殖戶取經,並做對比分析實驗。“每天花大約5個小時觀察胡蜂的習性、生活方式。”他說。 韋國良一邊學技術一邊免費為村民做培訓。2014年以來,考生衝出考場開心到劈叉他累計做有組織的培訓1000多人次,大將軍電子遊藝場通過培訓帶動100多人實現自主創業。2016年成立合作社至今,他還帶動30多位社員實現穩定就業,其中貧困戶29人,平均月收入約4500元。 目前,韋國良跟幾位合伙人一起,初步掌握了胡蜂的反季節養殖技術。他們還想通過人工改造,提高胡蜂在室外的養殖密度,實現規模化林下養蜂。“鄉村大有希望,但還需要更多的人才和產業支撐。”他說,他希望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為鄉村振興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