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投注站-31省區市新增確診4例
【地理高考】認識全國卷2中河道變遷頻繁的淮河2017全國卷文綜地理2試題重現 19世紀50年代,淮河自洪澤湖向南經長江入海;黃河結束奪淮歷史,改從山東入海。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自1999年,江蘇境內又陸續建成了多座長江大橋。江蘇習慣上以長江為界分為蘇南和蘇北兩部分。據此完成1~3題。 1.目前,在洪澤湖以東地區,秦嶺—淮河線 A.無劃分指標依據 B.與自然河道一致 C.無對應的自然標志 D.兩側地理差異顯著 淮河是由西向東蜿蜒于長江與黃河之間的一條河道。是我國自然地理上一條重要的分界線,河流兩側氣候和地貌條件有很大的差異。淮河幹流的徑流多集中在夏季,降雨量約佔全年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且夏汛季節流域多暴雨,強度大,歷時長,範圍廣。如1931年洪水時,蚌埠站一次洪峰流量竟達二萬六千五百秒立米,其洪水流量甚至大于黃河。這種洪水暴漲的特性,成為淮河洪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淮河成為一條水災特別嚴重的害河是近七百年的事,在歷史早期並非如此,其根本原因還不是由于洪水的暴漲,而在于人為的破壞及黃河的泛濫。它在歷史時期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一、十二世紀以前獨流入海時期 古代發源于河南境內桐柏山的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在盱眙以下,與來自北面的沂、泗水會合,經淮陰、漣水到雲梯關外入海。又《禹貢》揚州的貢道:沿于江、海,達于淮、泗。因其時江淮未通,須沿江入海,自海入淮、泗。當時淮河原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道。春秋時,週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秋,吳築邗溝,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陽入湖。說明當時溝通江淮之間的運河,水流方向是從南向北的,因為長江的水面高于淮河,運河始能導江水入淮。以上的事例,表明古代的淮河河槽低而且深,它的含沙量也很小,因而灌溉便利,航運通暢。即使溝通江淮的邗溝築成以後,週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吳王夫差北上黃池會盟時,越軍為了斷吳王歸路,也還是沿海北上駛入淮水的。 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即利用淮水發展灌溉和航運。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就興建了溉田萬頃的芍陂(今安徽壽縣安豐塘)以及大量的塘堰和引水灌溉工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溝通南北的運河邗溝、鴻溝、菏水的開鑿,更使淮河流域交通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