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直存在“千年王八萬年龜”的說法,而象龜更是龜中壽星。我國古代的一些典籍中具有關于龜年齡的描述,比如,南朝《述異記》中也有“龜千年生毛,壽五千年,謂之神龜,萬年曰靈龜”的描述,是不是龜真正能活這麼千年、甚至萬年不得而知,但是龜是長壽動物的確無疑。龜也一直被作為長壽的象征,比如《 本草綱目》中稱“龜、鹿皆靈而有壽”,我國閩南一帶有把百歲老人稱為“龜齡”的習俗等。揭示“龜”為什麼長壽也是目前動物研究中的熱點之一,巨龜是脊椎動物中最長壽的物種之一,可作為很好的模式種進行進行長壽和年齡相關的疾病研究。2018年12月3日,科學家對孤獨喬治進行了基因組測序(Giant tortoise genom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longevity and age-related disease),該研究結果為揭示該物種長壽的原因提供了一些線索。相關研究結果也在Science期刊的新聞中也進行了報道。孤獨喬治的基因組大小為2.3Gb,
包含了27錛208個基因。研究人員分析了巨龜在進化過程中特異的正向選擇的43個基因,包括大家熟知的微管蛋白骨架(tubulin cytoskeleton)相關基因UBE1 and TUBG1和細胞內囊泡運輸(intracellular vesicle trafficking)VPS35,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正向選擇的基因中發現了被證明表達水平和人類老齡化相關的AHSG,FGF19和TDO2等基因,
賓果怎麼玩才會贏
研究表明抑制TDO2該基因可避免和一些老齡化相關疾病的發生。端粒消減和年齡老化之間存在很大關系,研究人員發現了巨龜中的DCLRE1B基因中的一個變異,該變異可能對影響其和端粒重復結合因子2的結合進而影響端粒動力學過程,進而影響龜的壽命。正向選擇的調節免疫力的MVK錛 IRAK1BP1 and IL1R2等基因也在象龜中廣泛存在。和絕大多數哺乳動物中只有一個拷貝不同,巨龜(或陸龜)的參與免疫功能的基因存在多數重復,比如PRF1 (編碼穿孔素)的拷貝數達到了12個。基因拷貝數增加可能影響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進而抵抗病原菌入侵和癌症發生,其他參與防禦病毒、微生物、真菌和寄生蟲相關的APOBEC1錛 CAMP錛 CHIA and NLRP等基因也發生了快速的基因擴增。正是這些免疫反應和蛋白質平衡在進化中的正選擇可能是導致“孤獨喬治”長壽和抵抗一些感染的原因。長壽和嚴密的癌症保護機制之間具有重要關系,癌症在龜中是極少存在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可能抑制腫瘤發生的基因在基因組中存在擴增現象,例如SMAD4錛 NF2錛 PML錛 PTPN11和P2RY8等基因存在重復現象;同時,
北京搖號
MYCN和SET這兩個原癌基因也發生了重復現象,SET復合體介導了由線粒體損傷引起的氧化應激反應。一些參與DNA損傷修復的基因及保持DNA穩定的基因也發生了重復,例如NEIL1和RMI2基因,這都顯著降低了DNA的損傷。影響葡萄糖代謝的一些基因在象龜中也存在一些變異,比如 MIF (expected to yield a locked trimer) 和GSK3A (p.R272Q in the activation loop),這都可能影響了象龜的葡萄糖代謝調控、葡萄糖攝入和耐性,其他一些和能量代謝相關的基因也發生了快速的基因擴增和失活。參與糖酵解和能量代謝的甘油醛-3-磷酸脫氫□(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錛 GAPDH)、DNA修復和細胞凋亡的基因在“孤獨喬治”基因組中也發生了擴增。相反,編碼溶神經素(neurolysin)的NLN基因則可能變成了假基因,研究表明該基因丟失可以增加葡萄糖的攝入個和對胰島素敏感度。這說明影響葡萄糖代謝的基因組和相關基因的變化也是影響象龜發育的重要因素(更加詳細信息請參閱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原文)。以上原因可能和龜的長壽都有一定的關系。今天是雙11,是購物的日子,我們又為一個千億級的生意做出了各自傑出的貢獻。可是如果能出門走走,坐下11路,也許就不用剁手,還能省點錢。 圖1 11路與步態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11路並非是指坐公交車,而是指人走路出行,經濟環保。走路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每個人在一歲左右學走路開始,就在不斷地根據自己的身體結構的變化來調整自己走路的姿勢,直到形成獨有的、穩定的步態。那麼,這些步態,除了幫助我們出行外,還有哪些不被注意的“馬尾巴的功能”呢? 一、步態與身份識別第一個是步態與身份的關系。一般來說,人臉是主要的身份識別技術,因為它的局部特征如眼睛、眉毛、鼻子、臉形等都相對穩定,且相對位置變化較少,因此結合局部特征和臉部結構就能形成有效識別,尤其是深度學習興起後,這種特征和關系的變化都通過大數據和深度模型有效的學習了,因此在理想環境下基本上能有效識別,即使是雙胞胎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準確鑑別。所以,近年來,我們在機場、高鐵站、甚至商場都看到了刷臉認證的廣泛應用。不過,在上個月陽光明媚的一天,我準備乘坐高鐵回上海時,
以及保護自己的本能性行為。無獨有偶,人類也是如此,比如參加田徑比賽的運動員或足球運動員,當取得勝利時,會伸開雙臂在跑道和操場上奔跑,這或多或少就是通過放大自己的步態來表達開心的情緒。另外,養狗的應該都有經驗,狗能從主人的姿態表現分析出主人是否開心和生所。這表明不同物種的智能體之間能夠通過外在形態的分析估計智能體的情緒,也說明外在形態比語言具有更好的跨物種情緒交流能力。這些外在情緒的表達和共享,在Emory大學的靈長類動物學家Frans De Waal所著的《Mama’s Last Hug》一書中有過詳細的分析 [7]。圖6 狗的情緒表達與姿態圖7 貓頭鷹的情緒表達與姿態 圖8 人的情緒表達與姿態 (博爾特) 當然,步態還有很多馬尾巴的功能,比如年齡的估計、關節病理及心理疾病引發的步態異常分析等等,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也許還有更多我們還未知的“馬尾巴功能”,需要科研人員們做深度挖掘和發現。 張軍平2019年11月11日 參考文獻:[1]. Junping Zhang錛 Jian Pu錛 Changyou Chen錛 Rudolf Fleischer錛 "Low-resolution Gait Recognition錛"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錛 Man錛 and Cybernetics錛 Part B: Cybernetics錛 vol. 40錛 no. 4錛 pp. 986-996錛 2010.[2]. Changyou Chen錛 Junping Zhang錛 Rudolf Fleischer錛 ''Distance Approximating Dimension Reduction of Riemannian Manifolds''錛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錛 Man錛 and Cybernetics錛 Part B: Cybernetics錛 vol. 40錛 no. 1錛 pp. 208-217錛 2010.[3]. Yiwei He錛 Junping Zhang錛 Hongming Shan錛 Liang Wang. "Multi-task GANs for View-Specific Feature Learning in Gait Recognition錛"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錛 vol.14錛 no. 1錛 pp.102-113錛 2019.[4]. Chen Wang錛 Junping Zhang錛 Liang Wang錛 Jian Pu錛 Xiaoru Yuan錛 "Human Identification Using Temporal Information Preserving Gait Template錛"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錛 vol. 34錛 no. 11錛 pp. 2164-2176錛 2012.[5]. Yuqi Zhang錛 Yongzhen Huang錛 Shiqi Yu錛 Liang Wang錛 “Cross-view Gait Recognition by Discriminative Feature Learning錛”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錛 2019. 10.1109/TIP.2019.2926208[6]. Hanqing Chao錛 Yiwei He錛 Junping Zhang錛 Jianfeng Feng錛 “Gaitset: Regarding gait as a set for cross-view gait recognition錛” in Proc. AAAI錛 2019. pp. 8126-8133.[7]. Frans De Waal. Mama's Last Hug: Animal Emotions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Ourselves. W. W. Norton & Company錛 March錛 2019. 說明:部分用圖來自網絡 張軍平,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自動化學會混合智能專委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圖像處理、生物認證及智能交通。至今發表論文近100篇,其中IEEE Transactions系列20篇,包括IEEE TPAMI錛 TNNLS錛 ToC錛 TITS錛 TAC錛 TIP等。學術谷歌引用近3400次,ESI高被引一篇,H指數29.出版科普著作《愛犯錯的智能體》,曾連續24次推薦至科學網頭條,曾五次進入京東科普讀物新書榜前三名。關于人工智能發展趨勢的觀點曾被《國家治理》週刊、《t望》、《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等媒體多次報道。,